2007年12月28日星期五

心智艺术工作室招生通知

在心智艺术工作室 一个孩子要如何成长

艺术,既可以用作儿童成长的媒介,也可以诱导儿童进入艺术的殿堂。所不同的是,心智成长与艺术学习之间,何者是重要和迫切的?心智艺术建议的程序是:心智为先导,艺术为后备。孩子不一定成为艺术家,却必须要成为心智健全和心灵自由的人,同时适当地掌握一定的艺术原则也是必要的。
【心智艺术建议的课程顺序】:
一阶:心智为先导——(建议新生从这里开始)
2-4岁,幻想能力、语言发展、逻辑整理、肌能体验和安全感。
4-6岁,想象力、创造性、主动性和思考能力。
6-7岁,竞争意识、合作能力、发散性思维、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7-10岁,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造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二阶:艺术为后备——(建议心智班年龄相配合课程完成才上)
2-4岁,工具材料的使用尝试和体验,多角度地探索发现。自由涂鸦。
4-6岁,造型游戏。拼贴、版画,线条、色彩。刮、涂、抹。(应用领域:美术学架上绘画、工艺设计)
6-7岁,艺术造型。图案制作、纹理、质感,色彩。(应用领域:架上绘画,工艺设计,服装设计)
7-12岁创造性美术。空间、变形、夸张、技法,色彩,质感,线条,人物、块面,增减,组合,光影等 。(应用领域:绘画,如,毕加索。建筑设计、环境艺术等)
另: 长期班 新增单独的左右脑开发艺术课程————台湾新多元智能艺术教学法课程 和 儿童绘本课程!
假期班 新增独立的艺术学习专业化课程————特色素描!

涂鸦班
2-4岁半
假期不开班
周日或周五
小班跟踪教学,家长可参与
家庭涂鸦跟踪教学
心智创造A班
4-6岁
全年开班
10:30(长期班周六)
多元智能艺术班
4-7岁
08年3月开班
2:30(长期班周日)
以人为本————并非说说而已
艺术造型班
4-7岁
全年开班
4:15(长期班周六)
心智创造性思维班
7-12岁
全年开班
8:30(长期班周六)
创造性美术班
7-14岁
全年开班
2:30(长期班周六)
特色素描
7-14岁
全年开班
19:30(长期班周六)

【注意】: 假期班上课时间与少年宫整体一致 ,为周一到周六上课,周日休息。
【咨询联系】: 龚江平 13099888281
李剑峰 13038659915
【玉溪上课地点】: 玉溪市青少年宫培训部205教室 心智艺术工作室
【工作室网址】: http:gjpxzys.cn 或 http://www.pkblogs.com/xzys

亲子涂鸦课程详解



对象:2岁半——4岁半


方式:自由涂鸦+教师引导

目的:【一阶】刺激孩子的语言发展,体会生理肌能,幻想能力、逻辑整理和安全感。


   【二阶】工具材料的使用尝试和体验,多角度地探索发现。自由涂鸦。


创意思维绘画课程详解

创意思维绘画课程:
适合年龄:7-14岁

目的:用绘画的方式挖掘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训练思维的创意、组合和应用能力!

作品举例展示: 西瓜 龙卷风 蛋糕 路灯 游泳池(思维组合创意)



作者: 周柠玥 7岁半
  西瓜变成了大山。龙卷风不再是让人害怕恐怖的东西,吹的风很柔和。城堡(生日蛋糕)上有两条鱼(假的),下面是鱼网城堡下打洞,右边的已经打通,左边还正在打。游泳池有警示牌(路灯)。

2007年3月22日星期四

与蒙氏幼儿教师关于涂鸦的交谈

深秋:

“我们在刺激孩子的时候相对困难,她对自己的体验和经验的关注比较少,使得孩子更多的依赖外界事物来评判,而对自我的感觉和内心缺乏信心。而同时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孩子只重视美感的现象,........”

这话分析地透彻,我在孩子的美术教学活动中一直苦于没有好方法来启发引导孩子真正地进行自我绘画,(现在的孩子也因多种原因而越来越没有自我,)

<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孩子大胆想像大胆做画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可实际上孩子却多数是在成人的指导下,在成人的操控下来完成让别人满意的作品,每每完成作品后就要有成人多多的夸奖和奖励,那赞许的背后就是孩子的没有自我且每况愈下.这痛心的教育看来在龚斑这里可以做彻底的改变,所以深秋要扎在这里深入思考和学习了,请龚斑不要吝惜自己的才华哦?呵呵深秋找到了学习的好去处,这厢有礼了!



深秋:




楼上是班级里一个刚三岁半宝贝的大作,请龚斑作评,深秋先谢了!



龚江平: 胡语而已,供你参考。

这个孩子的发展跟一般正常的孩子一样,没有特别超出或者落后于成长的方面。对这个孩子来手,对他的刺激还停留在动作的体验上,对他进行其他的样式的教育还没有任何作用,正处于向命名涂鸦阶段转换的时期。鼓励孩子体验动作,并同时刺激孩子用语言来表述他的绘画是当前需要做的。可以让孩子尝试更为复杂的动作体验,对孩子的生理成长和后面的思考有很好的作用。

深秋:

谦虚了 龚斑 !


这简短文字给我指明了路,知道自己该怎样引导他了,其实在画画的时候他就是陶醉在自己的涂色动作上而不顾及其他,一语道破机关 谢谢您了。

两种成长/对比的作品

因为根据作品所做的当前成长分析,请正确对待(仅供参考):

从孩子的作品来看,在对她的智慧发展的刺激上要来得慢些。

《给妈妈请医生》举例(我们省略作者的名字):


在思考上,孩子很流畅对美感的发展比较快而且也很敏感。色彩的视觉刺激很好。

在感情发展上,孩子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她使用的线条基本是几何形状的、没有弹性变化的规矩型的线条。从而在孩子的心理上设置了很大的障碍,使得孩子不能正常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她在表达上的弹性缺乏导致了孩子的警觉性相对低,同时在反应上也相对慢一些,这样的思考和心智模式,导致孩子受到孤立。在遇到环境需要改变的情况,孩子没有办法很快的作出调整和反应,她对环境的改变和调节很难。因为缺乏警觉性,也不能很快的洞察事物深层的变化。

因为情感宣泄没有得到正常的释放,同时造成孩子智慧能力发展的抑制和封锁。在对物体细节上的观察流于表面。而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和发展也少有发展。我们在刺激孩子的时候相对困难,她对自己的体验和经验的关注比较少,使得孩子更多的依赖外界事物来评判,而对自我的感觉和内心缺乏信心。而同时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孩子只重视美感的现象,一方面无法适应新的环境的改变,另外一方面,尝试新的表达自己的方式,从而导致了孩子的智慧和情感发展的停滞。

当然,我们看到了孩子积极改变的愿望,我们必须不断的鼓励和刺激她对自己的感觉,对身体的体验,更多的认识自己的内心需要。这样,当孩子有了改变的准备和信心的时候,她才能很快的打破这个情绪的障碍。而且我们也看到了效果的产生。

在社会性成长方面,由于情绪的影响,孩子显得进步少。知觉上发展开始。尽管美感发展快,同时,在想象力和创造性成长中的刺激却明显不够,我们在她的作品中没有发现自己的符号和语言,虽然它不受我们的干扰,同时也是因为她对新环境的抗拒产生的影响结果。

刺激身体感觉是当前对她比较好的方式。少批判,但对她现在的画面的转变我们应该给以积极的鼓励。否则,她将更依赖以前的心智模式。当孩子有了少许的突破(画面上很乱的东西),要适当的给以肯定和鼓励。慢慢打破孩子的固定模式。


建议:

1 调整孩子的情绪发泄方式。给予孩子发泄和表达自己情绪的环境。

2 鼓励孩子参与家庭讨论或者作社会评论。对事件发表看法。

3 允许孩子生气、愤怒、悲伤。(持续时间可能相当长),为的是发泄积压的情感。

更多建议请跟教师沟通交流。





如图:

因为根据作品所做的当前成长分析(仅供参考):








她是一位发展良好的孩子。无论从各个方面来看,发展都比较合理。

孩子的智慧能力比较好,发展了很多对概念和细节的理解。孩子在情感上的自由是周柠月可以取得较好成就的基本保障。由于她的智慧程度要高,使得孩子在未来的任何领域都可以洞察事态深层的发展,精神和情感的自由可以保证孩子发展的正常合理而少受到社会非正常因素的干扰。我们在画面中看到孩子在写生或者表现中的线条变化比较有弹性,显示出孩子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较强,当孩子遇到了需要改变自己行为的环境,她可以随时更改自己的行为方式以适应环境要求的弹性。


由于孩子能根据环境的改变来适当保持弹性,使得孩子在面对变化的时候能够很快的融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同时,孩子在画面中使用线条的感觉能根据物体的质感而改变,显得警觉性也很高。使得孩子对大趋势把握的能力非常好。孩子对自己的体验和经验正确的表达,信心和自尊感的建立也没有问题。

对孩子现在的刺激比较合理。少使用颜色而更注重实体的塑造和表达,这样的刺激更流畅而使得孩子的视觉和思考都不受到干扰。当然在美感上的刺激就相对在后面了。作品中显示出孩子有很好的组织能力。

孩子在想象力方面的发展也比较好,而在创造性发展上也没有受到知识的限制。社会成长比较好,有社会责任感意识。是保证孩子成为管理阶层的条件。由于孩子比较丰富的想象力,智慧程度高,在未来成为研究者和管理者是我们值得期待的事情。


总而言之,孩子有积极的欲望和比较好的智慧能力。合理的社会知识,同时有对自己的准确的认知和感觉,具备自信的调节能力和求知能力。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保持弹性。


希望家长继续关注孩子的变化,多跟教师保持联系和交流沟通。

教育之伤

这件作品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社会问题——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悄悄话”。孩子们在说什么?很明显不是快乐的事情,而是怨恨。“在讲台上高高坐着的教师被套上绳索。”——这就是悄悄话的内容。它表明孩子对教师的抱怨。


在孩子的作品中,即便是一个点,也是很认真的思想的代表。你会发现,孩子不愿意用有一丝污染的纸张画画,因为它干扰了孩子的思考。因此,如果我们看得再细致些、深入些,我们会发现那些用铅笔画在教师脖子部位的乱糟糟的线条——那是代表“砍头”和“绞杀”的意思。 孩子为什么不用“签字笔”继续画呢?因为,他不被允许表达这个想法。那样会被骂,如果用铅笔,他随时可以擦除。我们从作品中可以看到教师对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


转移和压抑孩子表达并抒发情绪,是造成孩子心智障碍的一个原因。这件作品也是对我们所有实施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一个提醒————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教师与作者的对话:

教师:“这个身体歪着的人头上为什么有个圈,是被绳子套着吗?”

作者:“把他吊起来。”

教师:“他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吊起来?”

作者:“张老师,他打人,我们班全部(学生)都被他打过。”

教师:“那么,这两个学生在说的悄悄话就是这个吗?”

作者(笑着):“我们悄悄说把他吊死。”

教师:“那么这些铅笔线条是代表什么意思?”

作者:“我杀...杀杀杀.......了嘛!”边说边用笔在另外一张纸上用力乱画。

教师:“怎么不用你的签字笔画?”

作者:“不好看的话我就擦掉”

教师:“你们都恨他吗?”

作者:“我们恨死他了,巴不得他死掉就好了。”

........................................................

退缩的童年





《妈妈抱我》

作品显示了儿童的悲观、讨厌自己和家庭。在这件作品中,儿童的无聊心理和自卑心理一览无遗。无论是对母亲的讽刺嘲笑还是对自己的麻木的表示,以及作品中游戏的心态都显示了孩子对生活所表现的消极心理。儿童在对自己弱小地位感到无奈的同时也明确了母亲的强大并对母亲产生了抱怨........


《我在洗澡》

作品中透露出孩子有忧郁倾向。孩子试图在作品中隐藏忧郁的心理。但对于一个对孩子关注的教育者或者家长来说,要洞悉孩子的心理也是很容易的事情。可惜的是,我们经常不关注儿童本身的状况而更关心画面的效果“漂亮”与否。
“空洞的眼神,隐藏着的身体和似笑非笑的表情”,这都可以洞悉孩子的退缩心理。孩子不愿意暴露身体的任何部位,并试图逃避经验。孩子作品中的心理色彩都是灰色的,没有亮色的点缀。因此,对孩子的视觉和心理的刺激也没有任何解决的因素。
更为可惜的是,心智艺术教育的教师并未能对这名儿童进行艺术干预以便改变孩子的感觉,促使孩子乐观的意图并未能实现。家长因未能看到孩子画出“漂亮”的、适合成人欣赏的作品,提前让我们失去了机会。

家庭教育需要双方互动



既然教育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必须互动。因为教育中涉及到付出与接受。教育需要有对象来被教育,仅仅教育,而对方不接受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教育方法和观念再好,对象必须赞同、接受才有教育目的。

(1) 家长要自我反省

在教育中,首先家长是主动实行者,孩子是被动或者是接受者,那么家长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否适合,就决定了孩子是否接受合理的主要因素。家长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时时调整,自我反省。我们的家长,在孩子有了不良习惯或者发生了与自己教育方向不吻合的情况是,应该仔细想想,问题来自哪里,是家长自己的教育方式的问题,还是孩子接受和理解的问题。很可惜的是,家长很少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我们听惯了“我的孩子XXXX”“现在的孩子太难教”“孩子太笨”等等语言,总是把问题归结到孩子的身上,事实上,拥有问题的未必是孩子,可能是我们的家长自己。因为家长经常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自我判断,认为应该这样教育孩子,而孩子恰恰不接受、不需要这样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孩子毕竟也有自己的判断和接受方式。所以,家长在孩子出现了不良行为或者不良习惯的时候,应该反省自己,问问自己:“我有没有不对的地方?”“是不是我的方法或者观念有偏差?”…………

当有人告诉我们关于他自己的事情说,这是领导的错,那是学校的错,这是单位的问题,那是同事的问题,那么,很可能是这个人出了问题。同样的,如果这也是孩子的错,那也是孩子的错,今天是孩子的问题,明天还是孩子的问题,那么,可以肯定的说,是孩子的父母(或者家长)出了问题。相信父母做了这样的思考后,沟通和教育会变得更顺畅。

(2)孩子要自我教育

在接受了家长和学校的教育后,孩子不能单纯的等待外界来教育自己。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个很困难的过程,但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孩子本身不是没有思考意识或者没有灵魂,在自己有了一定的判断和思考能力、接受能力的基础上,每个孩子都要学习对自我进行教育。每个孩子都会在父母或者教师不在身边的时候遇到需要自己做决定的事情,任何情况都可能遇到。那么就要求孩子要在生活中自己学习接受观念、价值、道德、伦理………,要自己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判断,听,思考,分析………自己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让自己在父母或者教师身上所受的教育发挥作用,相互促进、消化、冲突、淘汰、补充、保留。父母和家长在孩子们的生活周围以及孩子们的交往中能参与的非常少,而且也是不合适的。孩子必须对自我形成一种或保护或放松的自我意识。自己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身心。

(3) 双方要互相理解

教育是个互相配合的过程,没有仅靠单方面可以成功的教育。而教育还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在教育过程的施与受之间难免会有偏差。在教育中,孩子和父母应该相互体谅。作为父母或者家长,大都是第一次,作为孩子也是。教育路上,家长在摸索,孩子也是。很多时候,父母不能完全做到照顾孩子的感受,孩子也不能完全让父母满意。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都要受到社会很多因素的制约。孩子被自己的能力和认识制约,父母被社会的要求制约,都是两难境地。

应该可以肯定的是,父母对孩子好的本心是绝对的,孩子也不会无故反叛。家长在批评、责怪孩子的时候,是出于对孩子负责的心态,尽管方式可能不合适。没有哪个家长会希望自己愤怒,当家长责骂孩子的时候,要相信一点,家长自己不会是快乐的。孩子在和父母对抗的时候,他们也是希望让父母对自己满意,希望父母高兴的。作为父母或者家长,也应该相信,孩子即使没有成为最好的、最讨人欢心的,他也在尽力想成为最好的。即便,他做错事情的时候,他也是想把事情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