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1日星期三

浅谈儿童的忧郁

忧郁主要跟精神因素、身体疾病和社会、家庭等许多的外部环境有关。按以往我们的理解,忧郁只产生在成人当中,一般的理解为心理压力大,工作压力、社会压力大等因素才造成忧郁。而随着学校、社会、家庭压力的逐渐增大,儿童产生心理忧郁的几率越来越高。通常我们很不容易发现儿童的忧郁,而当我们发现的时候,它又跟我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产生了一个让我们都无法面对的结局。每年在中国有28万多的人自杀,还不算自杀未遂的人数。而在这28万多的自杀以及自杀未遂的人群中,60-70%是青少年。我们从这些青少年的身上可以追溯其绝望的源头,有绝大部分在儿童阶段有较长时间的忧郁焦虑的情绪。

儿童的忧郁,我们可以从孩子的身体特征和情绪特征上来判断。一般来讲,当孩子现表情呆滞、愁眉苦脸、懒言少动、情绪低落、对周围事物没有兴趣等表现达两周以上,就应考虑是否患有抑郁症,应当求证于心理医生,以便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我接待过一对母子的咨询。母亲偶然听到孩子说“要自杀”,当跟孩子父亲说这件事情的时候,父亲认为“是不是假的?”当母亲跟我讲的时候,主要是说孩子的动作慢,不喜欢做作业,还无意中说要自杀。母亲更担心的是孩子的动作慢,不喜欢做作业。而对孩子说“自杀”还是将信将疑。也正是验证了心理学上说的,这样怀疑是因为痛苦不够。而当痛苦足够的时候又没有机会再改变。我从来没有见到过一个正常的7岁男孩子最喜欢的是睡觉,这首先跟孩子的心理需要大大违背,在学校叫不上其他任何同学的名字(除了在家里经常玩耍的几个朋友),甚至不知道前后桌同学的名字(孩子母亲倒知道)。当我问孩子问题的时候,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都是“不知道”。

对于这类似儿童来讲,产生忧郁最基本的原因是由于情绪得不到缓解,不能表达自己、心里感受不到安全感和爱。他们的心理承受着极大的压抑或者心里没有任何的乐趣,也就是说存在心理障碍或者心理问题,孩子产生无意识自杀心理的根本原因是感觉到生活没有意义。遗憾的是,我们家长和教师把孩子这样的忧郁焦虑情绪理解为孩子的性格问题。而性格是被人们认可的东西。

在“心智开发工作室”心智成长绘画课上,我同样遇到了很多由于情绪被压抑而产生忧郁心理的孩子。他们表现出缺乏自信、没有调节能力、不愿意参加团体活动,不喜欢自己、焦虑和情感障碍等心理情绪的问题。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些孩子的家庭基本都是高知识分子家庭或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在这些家庭教育观念下,孩子在出生之前就几乎被家长设定好了成长模型。素质高的家庭,孩子极少是很活跃的,他们更多被要求遵守社会和成人的道德规范。因此,孩子的情绪被这些规范代替。孩子只有被教的机会,没有表达自己感情和心理的机会。压制教育和“我为你好”的观念把孩子的自我需要完全否定。而家长忙碌、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孩子基本上由保姆带,对孩子来说,无法满足心理的需要,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在他们的心理会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得不到安全感,没有交流的对象和运动的机会。时间久后,孩子失去了主动性、产生语言交流的困难。这些都是产生忧郁的前兆。

这些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没有体验和探索的经验,面对新的环境没有适应能力(喜欢幼儿园不喜欢小学,不愿意上课)。由于心理有障碍、而且没有经验和体验。导致孩子心态不积极,不愿意加入到团体活动中跟人交往。活动能力不够,导致体质弱,行动力迟缓,思考速度下降……一旦孩子长期处于这样的心理环境中,他无法表达自己的焦虑,那么产生忧郁的心理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由此我心里总是在想,为什么那么多的中小学生自杀前没有任何征兆?难道真是没有征兆吗?肯定不是,孩子有问题的时候、感觉非常不好的时候,没有人关心、没有人注意到他们的心理状况。而我们更注意去改变他没有打到的我们在学习上对他的期望。也许他们表现出来了,但没有人可以看到也不懂得或者不愿意去深究。为什么孩子不积极、做事情慢吞吞的,真是“性格”问题吗?这些知识麻痹了很多的家长和教师。不注意观察和深究孩子变化的原因,只看表面现象。我们更多的是考虑孩子跟学校学习有关系的问题。写作业动作慢,上课玩、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都跟学习有关,而跟人的本身的心理需要无关。这问题背后的问题为什么没有人去看、去探究?我想,这恐怕也是现在很多学生自杀而父母感觉到非常意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吧?

玉溪市青少年宫培训部205教室“心智开发工作室”龚江平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