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6日星期二

儿童绘画的技巧(一)

儿童绘画需要不需要技法、有没有技法?这个问题一直是备受儿童美术教育同行争议的一个话题。

儿童绘画当然需要技法,所不同的是这个技法不是成人的或者美术的技法。成人的或者美术的技法在满足的程度上基本上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判断。但我们经常忽略了来学习的是儿童、儿童的绘画需求究竟为何。因此,技法是否需要教给儿童也成为了儿童美术教学的争论点。

其实如果我们正视儿童和他的表达方式,我们通常会惊讶的发现,他们的绘画技巧非常纯熟而合适,越是没有接受成人教育的孩子越是如此。

一个孩子用曲线表示动态,我们问:“这是什么?”答:“鱼。”先不谈抽象不抽象,孩子对鱼的印象是“动作轨迹”,而他亦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这一理解。我们对鱼的印象是静止的“形状”。因此,孩子的技巧没有达到我们印象中的要求,我们亦因此不承认孩子这一技巧的表达。

很多时候,儿童都在探索性的尝试发现自己的技巧(如图 《跳舞的树》)这个儿童使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我问他说:“你见过风吹时候树的样子吗?”答:“见过,树叶飘动着!”我试图让孩子对树产生感应,就让孩子表现风吹树时自己的感觉。孩子马上做了个动作并说“像跳舞的样子……”。抛开树静止的样子,我们来看孩子对树的生命的理解,不是非常好吗?孩子的作品一下把我们带到“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情景里去感受。我们不得不惊讶于孩子如此丰富而高超的绘画表现技法。
500)this.style.width=500;">
《跳舞的树》 王昱涵/4岁9个月

在艺术表现中,感受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或者是对社会的认知、见解,对某一观念的态度,表达出这一感受有许多的方式。儿童绘画无法像真正的艺术家那样用很多丰富的艺术表现技巧,但他们也同样有自己的表达方式。用很多的短小的曲线表示散发的气体,用虚线连接表示运动的方向,用箭头表示目的地和方向。用红色或者兰色表示温度的高低,圆圈表示运动和跑,用乱乱的线条表示慌乱的感受……..这一切无不值得我们成人称赞和学习。在儿童这些技巧里,成人都不能理解,而恰恰是这些我们无法理解的儿童自发的技巧,也常常伴随着孩子的创造性的产生——发明自己的符号表达自己的见解。图二(海战)中,孩子就使用了这一自己发展的技巧,用红色的、短而密集的曲线表示海面上热烈的温度,由此来传达孩子对战争这一气氛中激烈的感受。虚的线条表示弹药发射的方向,兰色的曲线表示海面的动荡…………..


孩子的绘画和表现通常是自我的,不理智的。这也是儿童绘画比较珍贵的地方,缺少了这样的不理性,儿童绘画的价值也就降低很多。因为,这恰恰是思维发散的训练场,同时也是定势思维突破的关键所在。表现运动过程也是孩子最喜欢的一个技巧。因为孩子关注的也就是过程。成人要表现运动的方式都非常单一和单调,但儿童通常有很多自己的技巧来表达自己的这一认识。图三(《后羿射日》)



则很具体的表现了这一过程。为了表达后羿射十个太阳的过程,以及孩子自己对这一过程的兴趣,自由而轻松的线条代替了箭运动的轨迹和落脚点,直接从一个点出发,发散到各个太阳上,并连接起来以表示“射中”的结果。这些都是孩子自己创造的原始积累的绘画技巧。

在现代绘画领域,毕加索把立体换还原成平面。同样,儿童也会开创这样的局面。(如图 《下雨了》)


作品中出现了同一个人物的三个原型,其实是孩子表达了一个动态的过程。一般成人对这个动态的表达都很困难(影视作品外),即便是摄影,也就是用慢速表现痕迹,但这个孩子则完全用自己的理解和情感的关注来完成了一系列的从家到外面的过程——三个人的位置关系和距离,很清晰地表达了孩子对母亲一路出外的关注。

儿童的表现与关注与成人不同,因为所有的技巧来自于心理的感受。因此,在某个程度上来说,情感越丰富的孩子,越能创造和表现出自己的技巧。难怪毕加索说:“我二十岁就能画得象拉菲尔,但我用了一辈子才画得想他们(儿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