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早期教育与涂鸦的对话
[萧音悠扬]
中国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本科毕业;瑞士苏黎世音乐戏剧学院音乐协会演奏硕士;瑞士苏黎世音乐戏剧学院音乐教育硕士;曾在瑞士苏黎世州Kuesnacht音乐学校任教长笛专业课及室内乐;中国上海音乐学院特聘教师。曾经的文化消遣:《羊城晚报》音乐版撰稿人;《音响世界》古典音乐唱片专业评论推介;担任广东电台音乐台古典音乐栏目主持。
下面是君实最新的作品(26个月)



1,”大鱼和小鱼“
2,“烟,锅,爸爸正在做饭” ,
3,“彩红,彩橙,彩黄,妈妈的眼睛和长头发
请龚老师透视一下孩子的内心秘密。
龚江平:
您的孩子发展非常好,有些超出年龄之外的感觉了。呵呵!
这两件作品已经接近命名涂鸦时期,而这是时期一般要在三岁半甚至四岁才明显。一般儿童在三岁的时候还处于锻炼肌肉的重复线条阶段,您的孩子却已经跨越了这个阶段,不仅仅是感觉事物,而且已经开始了思考,这对孩子的智慧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当您的孩子通过图象思考的时候,孩子的经验就已经开始被孩子所关注并需求对自己经验的满足感。您也可以通过图象来刺激孩子的语言能力。引导孩子命名涂鸦和思考。同时也不要忽略了感觉的锻炼和体验。
而孩子使用的线条的感觉则明显表示孩子比较具有警觉性和弹性。在前面两件作品中,孩子的逻辑和思维能力已经很完整,明显比一般儿童要好。画面没有受到无关事物的干扰,并且明确认识到画面整体的关系。这都不是两岁多孩子的智力程度。孩子追求的欲望比较强烈,积极性也高涨。 呵呵,真好,您的孩子真好。
萧音悠扬:
感谢龚老师的点评。当孩子妈妈听到别人对孩子的赞美都会有种很愉快的感觉。我当然不会例外。
不过说句心里话,这也是意料之中。我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进度心里是有底的,他的确算是一个比较早慧的孩子。早在1岁的综合测评就使我和他的父亲有了明显的感觉。后来1岁半测评的时候,儿童医生征求过我们的同意给他拍了录像,在瑞士的儿童医生协会中播放。从我们一直对他的引导和他一步步的成长表现看,我们都觉得他是很自然的按照他自己的速度发展着。因此我们对各方的赞美或批评也能保持冷静和清醒的态度。
展示这3幅画的目的在于向你请教几个问题: 对如何引导孩子发展美术方面的智能我还是感觉有点迷茫。你提到: “您也可以通过图象来刺激孩子的语言能力。引导孩子命名涂鸦和思考。同时也不要忽略了感觉的锻炼和体验。” 我想,2岁的孩子感觉和体验是十分重要的,这应该是孩子对生活和艺术的认知的信息收集和储存的必由之路。过早的具象引导和发问,比如象我现在经常问的:“你画的是什么?”这种问题究竟会不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但如果我不参与,孩子好象就没有了积极性,这点我有些两难。
我不想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他画的是否符合逻辑,但究竟如何引导才能够保持孩子对绘画的热诚和创造力?我真诚地希望听听象你这样的专家的意见。并请你介绍相关的书籍。
你谈到的语言能力,因为他现在处于语言发展敏感期,我们都很注重这方面的培养。他现在已经可以背诵很多儿歌,古诗和故事。还自己加插故事内容。我想,多看故事书里的图画,边看边讲也可以使语言,听觉和视觉刺激综合起来吧。除此之外,我想不到其他更好的方法了。希望你提供一些更好的方法。
龚江平:
“我想,2岁的孩子感觉和体验是十分重要的,这应该是孩子对生活和艺术的认知的信息收集和储存的必由之路。过早的具象引导和发问,比如象我现在经常问的:“你画的是什么?”这种问题究竟会不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但如果我不参与,孩子好象就没有了积极性,这点我有些两难。——————
这话是可以问的,首先是因为关注,然后是为发问提供思路。其实,无论您这样问孩子,他的判断和我们的判断是不一致的。在问孩子是否是某样东西时候,孩子会告诉您他的逻辑和他对这个东西的感觉。当我们不评判的时候,它就是合理的。因为孩子的理解和成人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没有相互干扰。让孩子保持他的理解方式。
对具象的引导问题,物体只是个形象物,而不是唯一物。如果我们只是让孩子去感觉和分辨这个具象物体而不定义它,那么它就是个刺激的媒介而不是任何物体,也就不存在限制。比方一只鞋子,在孩子感觉或者绘画的时候,不去定义它是怎样的,那么它就不是鞋子,只是一个形状,有质感、有色彩、有造型的形状。让孩子用它的方式去感受,鞋子就可能是船是房子是山洞或者其它什么它所有可以自己定义的东西。对孩子最好的干预就是“问”,同时永远不提供答案,只有肯定的支持。永远只问“你.......?”,避免说“我......。” “我不想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他画的是否符合逻辑,但究竟如何引导才能够保持孩子对绘画的热诚和创造力?””——————
这个思路很对。逻辑是应该发展的,但不是我们的逻辑。孩子的绘画都是有逻辑的,那是孩子自己的逻辑。没有哪个孩子的绘画是不需要逻辑的。表现不同而已。在我们成人眼中荒诞的故事就是孩子的逻辑。想象力和创造性就存在这里。
要保持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甚至热诚,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有经验可以表达。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经验的补充和感觉的深化,他没有办法保持热诚。孩子并不是喜欢画画,而是喜欢表达,要表达就必须有可以让孩子表达的经验和感觉。有了经验和感觉以及体验和知识的补充,孩子就能一直保持热诚。而父母在这过程中要注意不干扰或者判断孩子的画面效果,并限制孩子的表达。基本就可以达到了。有些时候孩子会感觉要放弃绘画,这种时候不需要担心,这是孩子发展的必然。阶段性的转换,当作兴趣就可以保持,在需要的时候,孩子随时可以拿起画笔。
用绘画引导孩子语言发展,就是通过问来做的。你说的方法也很好。故事当然好,而如果是说自己计划和思考的有自己逻辑的故事会更好,而这就是通过对孩子作品的提问来完成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提问,孩子会自己组织自己的语言来向你表达它的画面,述说孩子的逻辑。这也就是命名涂鸦。它除了跟自己的感觉有关系外,还跟他的知识和经验有关。
萧音悠扬:
龚老师,我想请教关于给于名画孩子欣赏的方法.
家里有些世界名画和国画的印刷品.我曾经给君实看,问过他上面画的是什么,后来又怕这样问很傻就没有出声.他在一岁多可以说话时就说出莫奈画的是船,太阳,花,水,塞尚的水果,凡高的向日葵等等.后来我怕自己的主观引导而影响他的经验采集就没有再问,但他好象也就没有兴趣看了.究竟在欣赏名画时我该如何引导呢?多看画作真的会激发他的色彩感觉和想象力吗? 谢谢指导.
龚江平:
我对这个没有太多的建议。因为在儿童绘画里面,儿童本身就是艺术家。如果让孩子学习其他人的艺术,孩子就不能认识自己的“艺术”,而这对孩子是很重要的。所有的艺术家,除了技法的熟练和表达的流畅外,思考上都在模仿儿童或者说追求儿童的思维方式。从这个程度来说,最高的艺术就是儿童本身的。因此,让太小的孩子看名画等于是让孩子学习到他的“徒弟”的认识水平。我的认识是,7岁以下的孩子最好不建议让他们看什么名画,因为名画是针对社会价值来判断,画面反映的最有价值的是画的社会意义。当然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技法的创造或者风格的开创,要么是发展了某个领域,要么是具备普遍的社会价值.......,这些对专业学业的人有帮助,而这些跟孩子的世界没有任何相同的地方。欣赏名画最主要的目的是学习其技法和社会性的价值体现的方式、欣赏画面传达的社会意义。而这都是儿童所不需要的。恰巧是大部分的名画都在追求儿童的视点和感觉。因此,除了能给孩子一个形状外,名画对7岁以下的孩子反而会产生思维上和视觉上的干扰。
如果是因为色彩视觉的刺激,只有抽象画和构成画对孩子有作用。视觉的刺激上,孩子因为是直觉型的感知方式,对色彩的细微变化认识不足,如果过早认识色彩的细微变化,势必打乱孩子的视觉刺激和直觉能力。
萧音悠扬:
谢谢您的指导.我会让他多观察生活而不是名作的.
1 条评论:
龚老师教学很有想法,有时间细细品读、学习——梨飞
发表评论